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科研人才队伍是实现颠覆性创新、变革性创新的重要源泉。为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迁移的趋势与挑战,要激发基础研究科研人才创新活力,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基础研究具有探索性、原创性、不确定性、长期性、理论性等特点,高度依赖科研人才的内驱力与使命感。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尹奎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以及北京大学人事部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张辉组成的课题组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的一线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认为满足科研人才的自主需要、关系需要与胜任需要是提高科研内驱力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
首先,提供重大需求与个人志趣相融的发展机会。自主需求的满足是科研内驱力产生的前提条件。一是,在国家战略需求引领下,基础科研机构应赋予基础研究科研人才更大的自主权与参与权,如科研选题、科研经费管理、科研工作时间、科研政策制定等;二是,动态监测与调控不同高校、不同地区、不同科研单位薪酬差距,为基础研究科研人才创造更多自主跨组织、跨学科、跨平台、跨领域的机会,实现个体-组织、个体-团队的能力-要求与需求-供给的动态匹配,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人才科研潜力,提高科研人才产出的边际效用;三是,建立包容共生的组织文化,尊重基础研究科研人才的个性,为各类主体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其次,营造身份平等与尊重价值共存的学术氛围。被尊重是个体建立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组织和谐的基础,也是满足个体关系需求,强化内在动机的保障。一是,营造人人平等,尊重科学,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学术交流、学术评审、期刊审稿中淡化行政身份、“帽子”身份;二是,注重基础研究成果科普、宣传,整合高校、协会、科协等多方力量,让基础研究人才感到“价值感”与“意义感”;三是,针对基础研究周期长、产出不确定等特点,探索建立“分层次”的政策支撑体系,给予“新生代”、“中生代”和领军人才差异化的激励政策,调动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的积极性。
最后,建立人才使用与人才发展并重的管理机制。能力发展与科研自信是基础研究人才持续开展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一是,以成长型思维重塑基础研究人才管理机制与文化氛围,从“选、用、育、留”等环节,为基础研究人才发展赋能,进一步细化分类、分层评价,适度拉大考核周期,而非简单的“末尾淘汰”、“非升即走”以及过度强调“破格”;二是,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完善科研助理制度,减少基础研究人才事务性工作,让基础研究人才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能力提升上;三是,建立基础研究人才技术型职业发展通道,强化基础研究人才职业发展指导,帮助基础研究人才明确发展方向,建立职业自我效能感。(尹奎 刘伟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