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所有学校必须回答的“三问”。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四川文理学院党委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时与势变化,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建设“322”大思政工作体系,构筑“三新”网络育人体系,实现以“网络新渠道”带动“思政大教育”,育人成效不断显现。

一、审时度势,在全国率先成立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智能终端、影响日益扩大的新媒体平台和大学生“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现状,学校党委始终审时度势,果断整合学校宣传工作、思政教育、学生工作等领域精干力量,于2017年9月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部,作为党委部门,全面统筹学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2019年8月,学校党委推动党委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部和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实现网络文化生态打造与信息技术发展有机融合。5年来,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部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严格贯彻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坚持“以网聚人、以网育人、以网化人”的工作原则,切实履行网络育人建设、网络舆情防控、线上对内对外宣传、网络思政研究四项职能职责,通过加强正面引领、强化负面管控、完善网络文化生态等方式,不断发挥网络思政工作“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塑形和价值塑造功能,切实引导学生树立树牢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搭建“四梁八柱”,构筑“三新”网络育人体系

5年来,学校党委通过健全工作机制、成立新媒体联盟、完善新媒体矩阵和丰富互联网生态等措施,构筑起以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部为新机构,以“多平台联动、新媒体联盟”为新态势,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网思部协同,‘学校-部门-院系’同频,全面围绕学校‘322’大思政工作体系狠抓思想政治教育和引领”的新态势的“三新”网络育人体系。

(一)建章立制,健全体制机制

工作之要,制度先行。学校党委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工作开展需要,研究、制定、修改、发布了一系列网络思政工作相关的文件,包括《中共四川文理学院委员会贯彻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中共四川文理学院委员会贯彻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新媒体建设与管理办法》《四川文理学院新媒体联盟章程》《网络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等,不断建立健全“学生自主、教师把关、三级审核”的网络内容创作机制、“机器+人工+内外协同”的网络舆情监测处置机制以及“整合全力量、立足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网络宣介机制。

(二)整合力量,成立新媒体联盟

为矢志践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要求,学校党委于2017年1月以打造校内新媒体联盟为主要抓手,全面整合校内各级各类新媒体宣传力量,汇聚起网络宣传大合力。制定发布《四川文理学院新媒体联盟章程》,为新媒体联盟科学管理、规范运行和作用发挥提供制度保障。实行理事单位管理制,下设联盟理事会、秘书处等机构,现有成员单位70个,覆盖“校-院-班”、囊括各单位、包含所有主流平台。每学期召开一次成员大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和安排下一阶段工作。严格实行年审备案制,所有成员单位必须在下一年年初向联盟完成备案,及时更新平台信息,对于不履行备案手续的平台将视情况予以处理,确保所有新媒体平台都在规范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在内容策采编审发各环节,各成员单位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杜绝常识性错误,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在学校党委的推动下,新媒体联盟建成统一交流平台,各成员单位可以通过专门的线上渠道接收宣传任务和上载网络作品素材,初步实现重大选题、重点会议和重要决策一同推、一齐报的目标。

(三)筑牢阵地,完善新媒体矩阵

根据“青年大学生在哪里,网络思政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学校党委不断调整、优化、完善新媒体矩阵建设。通过定期开展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动态掌握学生网络兴趣爱好,同时在科学评估分析当前新媒体发展的基础上,学校校级新媒体平台从原来的“两微一端”发展到现在“以‘三微一端’为主,多元新媒体平台共存”的局面,实现在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今日头条、QQ空间、中国大学生在线、网易云音乐和易班的全覆盖,从而构建起一个囊括所有主流平台的全媒体矩阵。除大力推进校级新媒体平台发展外,学校党委还通过新媒体联盟这一平台为学校二级单位发展、完善新媒体矩阵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发展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打造现代化全媒体矩阵,学校党委牢牢掌握网络阵地的归属权和话语权。

(四)扭住关键,抓实工作队伍建设

学校党委紧紧扭住工作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环节,为网络育人工作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新媒体中心、易班学生工作站和校新媒体联盟为主体,打造了一支囊括教师学生、涵盖“校—院—班”三级和覆盖线上线下的网络思政引领和生产队伍。积极整合校内各单位、二级学院、辅导员和部分学生骨干,打造了一支师生联动、多部门协作的舆情处置和网络安全队伍。根据“322”大思政工作体系建设需要,以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中心的成员为主干、校内信息技术专家为补充,打造了一支精明干练的信息技术支撑和保障队伍。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充满干劲的队伍也有力提升了网络育人工作的效度。

(五)持续用力,丰富互联网生态

学校党委坚持一手抓内容创作、一手抓形式创新,推动校园互联网生态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价值至上、内容为王”的原则指导下,学校网络文化作品始终朝着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服务学校改革发展以及综合体现“五育并举”的目标进行创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坚决抵制“流量至上”和“标题党”等不良倾向。根据不同平台的属性定位和运作机制有针对性开展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其中,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平台主图文,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主音视频,确保所有作品类型全涉及、全覆盖。针对当前学生习惯和爱好,全力发展网络直播。特别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每逢学校重大活动、典礼、会议,只要条件允许,都会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全校学生展现。持续推进作品形式创新,实现从单纯以图文为主到现在图文、长短视频、音频、长图、H5并立的重大转变,网络文化作品创作步入“百花齐放”的阶段。

(六)加强防控,优化舆情监测处置

面对当前网络舆情爆点多、燃点低、发展快、影响大的现状,学校党委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成立网络舆情监控与应急领导小组,先后制定《网络舆情监控及应急处理预案》和《意识形态突发舆情应急处置工作方案》,着力构建“机器+人工”的监测体系,实现“5+2”“白+黑”连续不断采集相关网络信息,通过定期召开专题研判会议和建立联席会议沟通机制,力求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线上及时发现、线下全面处理。此外,对于师生在网上提出的关于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党委始终坚持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组织专门的教师和学生团队及时反馈至有关单位及时予以解决和解答,切实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成学校发展的最大增量。

三、网络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三全育人”

学校党委深刻把握时与势变化,以网络赋能思政教育为抓手,推动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网络思政“三足鼎立”的局面,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一)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网络空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传播党的声音。开辟“好好学习”“小妮的课堂”等理论学习专栏,通过“三微一端”及时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十九届中央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党的创新理论和重大战略部署以图文、音视频和长图等形式传递给全校学生,引导大家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以红色文化资源引领育人

学校党委坚持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找寻创作灵感、挖掘红色文文化资源,保证生产出有思想深度、有历史厚度和有时代温度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真正发挥网络思政立德树人的引领作用。依托川陕革命根据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建成“巴山红·一网五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资源库专题网站,设立“红心向党”“红军将帅”“红遍青山”“红色传承”“红歌嘹亮”“红舞飞扬”“红娃视界”等多个专题栏目,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设“文理教师讲党史”“文理青年读党史”“优秀党员风采”主题专栏,开展“党史知识每日一答”主题活动,以红色人物事迹、红色典故引导学生主动学党史、悟思想。

(三)以专题实习实训实践育人

学校党委依托校园新媒体中心、易班学生工作站和新媒体联盟等组织和“雏鹰计划”新媒体人才培养工程,提供大量实习实训的机会和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受锻炼、长才干。通过发动学生参与“巴山红”主题网站建设工作,安排学生参加学校大型会议、重大活动的网络宣传报道工作,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体验、实践过程中增长见识、磨练心态、锻炼能力,成长为提笔能写、视频能剪、照片能拍、平台能管等“策采编审发传评”样样会、门门精的全方位优质新媒体人才。学生通过参加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在深刻认识到当前网络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同时,分辨是非和识谣辨谣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不断增进网络育人实效,努力培育时代新人

学校党委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网络育人实效的根本标准,不断推进网络思政工作改革提质,努力培育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切实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通过网络加大法治教育、道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合格公民。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和教育教学的指导地位,及时将马克思主义经典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通过“网言网语”转化为接地气、传得开的网络文化作品,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扩大马克思主义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引领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并对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标准茁壮成长。始终坚持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网络育人各个环节,创作有关网络文化作品、实体周边文创产品和举办线上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认识党情、国情和社情,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并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当前学校网络育人工作正进入到“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的阶段,学校党委将一如既往坚持“三全育人”,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网络思政协同发展、同向发力,构建全方位思政教育体系,为应好“三问”、育好新人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