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张图最近被频繁刷屏,引发网友讨论,相信不少人在朋友圈都见过。

很多网友不禁感叹,自嘲多年的“码农”如今真的得到了官方的认证。

这个消息一经发出,互联网上的讨论声一片火热,有不甘心的傲娇者,也有频频点头的认同者。

但是这个问题之所以得到众人的讨论,主要原因还是在社会认知里,很难将农民工与互联网从业者联系起来。为什么把这些坐在CBD的办公室里吹着空调的人称为新生代农民工可以掀起这么大的讨论呢?

如今的互联网早已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早在20年前,人们提起互联网还是少数人的玩具,那个时候能够拥有一台电脑已实属不易,谁家还实现了拨号上网,那简直已经是高科技家庭。那个时候的互联网从业者要不是家里有矿,就是海归精英,总之整个互联网行业透着一股高精尖的味道。

而这20年的时间,随着科技的普及,中国网民数量在急剧增加,互联网再也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在整个社会向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曾经也被当作人才而被各省市争相引进,写代码一开始是很前沿的工作,互联网中大多数功能需要初次设计和搭建,那个时候还没有产品经理的说法,更多的从业者被称为“程序员”。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互联网从业者也迅速扩张到几百万几千万人。当初的高科技型互联网公司早已成为了以集团为主体的“大厂”,当初的少数发烧爱好者已经变成了互联网工厂中的一枚“螺丝钉”,让这个行业变成了劳动密集型。虽然搬的不是真的砖,但是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写着代码,从事着机械固定工序才是“搬砖”的本质。

从互联网大厂的996理论和近期热议的互联网企业取消大小周事件可以看出,互联网行业早已成为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当前互联网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已经很少以月薪衡量,更多的影响因素是绩效、加班补助、加班福利等等,这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是不是很像当初的富士康,多劳多得,只不过从流水线换成了一个一个的工位,从打包装箱变成了盯着电脑敲代码。最后,大家都变成了熟练工,在互联网的流水线上勤奋工作。

科技的进步并不能减少人力的投入

科技在不断进步,目的在于解放人的双手,但是科技创造的背后需要更多人力的投入,例如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推送新闻的平台,后期需要大量审核执行人员,还有在大数据光环下的数据标注产业,背后也是需要大量的数据标注员,在这些数字的工厂里,数字工人的工作就是通过电脑给一张张的图片做标注,这些科技的进步反而使人的工作变得越来越机械化,程序化。

由于需要大量人力,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互联网巨头都拥有众多的外包公司,著名的Facebook就在东南亚拥有上万名的外包员工,用于内容审核,呼叫中心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工种,这就是互联网行业拥有越来越多“农民工”的原因。

互联网行业创新越来越少

如今的互联网行业早已地大物博,进入门槛越来越低,大家只要拿来借鉴就好了,不再依赖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多依赖的是团队融入能力和执行水平。

实现一项功能与其从无到有去创造,不如打打补丁,翻新就好,最好是不要动结构,要不然“塌房”了就不好了。

互联网行业就像一个大工地,大家都用一样的脚手架和水泥砖块,只要按照标准搭建就可以了,所以从本质来说,如今的互联网打工人确实和搬砖人没什么两样。

对了,如果非要给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农民工下个定义的话,应该是户籍在农村的劳动力,前提是要有农村户口,所以说有农村宅基地的才叫农民工。

如果没有农村户口,那我们应该统称为“打零工”。



责任编辑: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