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医疗器械的深度融合可能会引发医疗器械领域变革性的创新,将为医疗器械发展提供新的机遇。”近日,2020年APEC中小企业工商论坛在深圳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迎军在接受人民网强国论坛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的病例以传统的方法是很难治疗的,AI在这里却能大显身手。

强国论坛:新冠肺炎疫情对医疗器械行业带来哪些重要影响?

王迎军:医疗器械作为现代医疗的重要工具,是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中的基础装备。它既是人类抗疫战场上的“武器”,也是疫情防护的“盾牌”。高端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及相关产品的国产化,对国民健康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此次疫情所展现的,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庞大人口的医疗保健服务,不可能依赖进口产品予以解决。一个14亿人口大国要解决民众的健康问题,不能没有自身医疗器械产业的强大支撑。尤其在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状态下,医疗器械具有显著的“卡脖子”效应。

从全球范围看,医疗器械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发展速度快、贸易活跃、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之一。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主要国家更加重视医疗器械的技术创新发展与供应保障建设。

强国论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王迎军: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非常快,市场规模增速远超其他国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由于整个行业起步晚,目前在发展进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亟需优化医疗器械产品结构。国内多数医疗器械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自主创新的高端产品是我们的短板。第二,企业规模和技术能力有待提升。第三,研发投入低于国际水平。最后,高端研究成果没有及时走向市场走到临床。成果转化不仅是企业和科学家需要想的问题,更需要产学研共同来推动。

强国论坛: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呈现哪些特点?

王迎军:我国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已经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人工智能与医疗器械的深度融合可能会引发医疗器械领域变革性的创新,将为医疗器械向精准化、智能化、功能化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比如,骨科临床上有很多的病例以传统的方法是很难治疗的,AI在这里却能大显身手。华南理工大学研发的个性化精准修复成套技术和精准骨科大数据系统手术导航技术成功应用于骨科精准手术中,实现骨科手术的数字化和精准化。

其次,3D技术在医疗器械创新发展过程中大有可为。3D技术为AI赋能医疗器械提供了可能性。当前,AI与医疗器械的深度融合离不开3D技术,包括VR、手术模型、手术导板、个性化植入体等等。此外,3D技术还可以使各种植入三类医疗器械的微观结构和复杂外形实现精准控制。

强国论坛: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王迎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离不开跨学科研发团队的高度融合,离不开包括科学、企业、政府、监管、金融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此外,行业的创新发展需要与监管的科学创新发展同步推进,这需要科研、监管人员和企业、临床的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周思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