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川:2023年形成基础研究“五位一体”新格局

7月16日召开的四川省基础研究工作会议上,《四川省基础研究发展规划(2019—2023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按照《规划》,四川将在2023年初步建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实现基础研究布局和资源配置逐步完善,创新能力和国内外竞争力显著提升,整体水平由“跟跑”为主逐步向“并跑”和“领跑”转变,初步形成基础研究领域“方向—能力—团队—基地—成果”五位一体的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规划》明确了未来四川基础研究工作的6项基本原则、4大主要目标,以及鼓励科学前沿自由探索、强化基础研究方向部署等7项重点任务。其中提出,要坚持把转变观念重视基础研究作为发展新要求,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核心任务,鼓励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实现若干关键科学问题重大突破,建设一批高水平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和团队,建设一批交叉学科和重点学科。

未来5年,四川将重点部署的基础研究方向有哪些?《规划》中总结梳理了13个领域,涉及先进核能、网络空间安全、空天技术、现代农业、防灾减灾与生态环境,及现代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交通、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人口与健康、现代医药等。未来,四川还将布局建设四川应用数学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前沿物理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交叉前沿科学研究中心、气动热力基础研究中心等,新建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平台),积极筹建和参与核能与核技术、深地科学、生物治疗、轨道交通等重大领域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特别在备受关注的基础研究的考核评价,以及优化科研生态方面,《规划》提出,将建立信任为前提、诚信为底线的科研管理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改革科技项目申请制度,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让最合适的单位和人员承担科研任务。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不简单以头衔高低、项目多少、奖励层次等作为前置条件和评价依据;鼓励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要瞄准世界一流,敢于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对话;反对盲目追逐热点,不随意变换研究方向;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同时,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为科研人员营造一个心无旁骛、潜心科研的良好氛围;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申报、审核、公示、反馈、申诉、巡查、举报、回溯等制度,对学术造假、学术不端“零容忍”;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实施退出和问责机制。

会上,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刘东还作了四川省基础研究工作的报告。他说,近年来四川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从2013年的27.8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36.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7.3%;在川布局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9项,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平台)1635个;2013年至2017年,四川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73778篇,占全国的4.9%。仅2018年四川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总额近7亿元,同比增长4.8%,获资助项目1503项位居全国第9,获资助金额与项数均为历年新高。


责任编辑:申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