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推动全球化创新 引领高质量发展——2018中关村论坛综述)

创新永不止步。11月2日—3日,来自全球科技领域、创新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们,又一次相约中关村论坛。与往年所不同的是,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设立30周年,还是中关村论坛创办十年。

十年再出发,又迎新时代。在中关村吹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号角的关键时刻,论坛紧扣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响应世界各国对创新发展的新关切,观点碰撞擦出的智慧火花让创新的热潮在中关村涌荡,让创新的声音再次响彻全世界。

共谋开放共享之道,共商融合创新之策。本届论坛以“全球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开展了跨界、多元、深层的讨论,提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理念和愿景,为推动全球化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路径。

未来中关村

赢创新就是赢未来

本次论坛包括1个主论坛、1个闭幕论坛和5个平行分论坛。其中五个分论坛分别为2018盛景全球创新大奖暨产业互联网创新论坛;创新企业家论坛:“人工智能与创新生活—中关村企业家与世界企业家对话”;“全球化创新与人才战略”;知识产权论坛:“创新合作&知识产权运营”;新供给论坛:“创新引领供给侧改革”。

不难看出,创新成为各个分论坛都涉及的共同话题。正如北京市副市长殷勇在主论坛致辞中所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和共同话题。北京要实现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认为,已经站在创新制高点上的中关村未来要比肩世界需“闯三关”。即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积极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坚持开门搞创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强基础研究,发展研发后劲,加强关键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研究;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含量。

如何推动创新?恩智浦半导体公司董事长彼得·邦菲尔德爵士认为,要有商业的文化和相应的风格,要让不同技能、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走到一起,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还必须保护创新,确保创新的成果惠及所有人。

谈到创新的方向,通用电气全球资深副总裁、通用数据总裁比尔·鲁赫表示,数字技术发展催生了工业互联网,推动新工业转型,工业界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那些能够拥抱创新、拥抱变革的工业企业在十年之后会成为赢家。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提出,中关村创新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要靠制度的供给来引领改革,特别是激发三类社会主体即企业家、科学人才和科研人员和投资人的积极性。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家是结构性改革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是所有创新的基础,没有股权投资,没有风险投资就不会有中关村。

世界中关村

谋一域更要谋全球

40年来,中关村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京郊小村,成长为享誉全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里科教创新资源丰富,高校人才集聚,“雨林生态”渐成;这里创新生态不断优化,风险投资高度活跃,科技创业蓬勃发展;这里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等多领域实现“领跑”,中关村正一步步从“中国的硅谷”成长为“世界的中关村”。

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在开幕论坛演讲时提到,中关村的企业要扎根北京,同时也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消费者和用户享受中国科技创新的成果。要充分利用中关村得天独厚的创新优势,利用中国的国际市场和贸易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尤其是“一带一路”市场的广阔空间。“截止到今年第二季度的时候,小米进入了82个国家市场,总收入占到总收入的36.3%。小米的国际化探索让我意识到,中关村不仅要做中国的中关村,还要做世界的中关村,要把握时代机遇,走向全球市场。”

彼得·邦菲尔德爵士提出,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要经常问这些问题:在鼓励创新的时候有哪些工作重点,眼前最重要和未来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50年之后,科技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无人能回答。因为不能回答,我们才如此兴奋,只有世界各国的企业之间,科学家、工程师和创新人士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做好准备,共同打造50年后的科技实践,上述重大问题或许会找到答案。”

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在闭幕论坛发言时指出,当前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问题层出不穷,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化开放创新合作成为共同的诉求,北京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具有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和优势,有基础,有条件,在加强科技合作、解决人类发展问题中形成了体系化能力,理应在全球生态和谐、现代经济体系的构建、引领经济增长方面作出示范的表率。

人才中关村

环境好更需制度好

中关村注重科技创新,打破机制束缚,实施先行先试的人才政策,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历经40年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也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英才聚集高地。

对此,雷军深有感触,“中关村为何能造就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企业,成为中国最能与硅谷相提并论的创新创业最活跃区域?人才是中关村产生创新企业的基石。中关村不仅有高校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还汇集了大批研究所,拥有浓厚的科研氛围”。

“从来没想到,我在清华做科学研究的水平和做出来的重大发现,远远超过我在普林斯顿大学鼎盛时期的水平。”中科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他认为,尖端科研和核心技术依赖顶尖人才,而顶尖一流学者往往聚集在有文化氛围的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这也是政府可以通过科研政策发挥作用、支持顶尖人才的重要方向。

在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看来,面向未来,中关村企业家既要敏锐,又要坚定:“敏锐是对新技术变化、人才发现、市场机遇捕捉极其敏锐,坚定则是要坚守主业、坚持初衷,坚定不移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盲目发展、为短期利益所诱惑。”

比尔·鲁赫先生认为,“在工业互联网时代,谁能够找到人才、培养人才、利用人才,才能成为新的赢家。”他表示,就工业企业来说,光懂得自己行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让自己的员工都能够掌握一些其他知识,让他们成为数字化时代新的工业工人。

如何汇聚天下英才?彼得·邦菲爵士认为,要让不同技能、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工作。“比如美国硅谷有好多硅谷的工程师都不是美国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也不是单打独斗的,同样是跟其他人一起合作的。让想法一致的人走到一起,更容易有创新的火花,2+2大于4。”

英国巴斯大学副教授、跨学科合作主任秦斐则认为制度是关键。“制度可以塑造人的行为,同样的人,同样的人力资本的含量,在不同的制度中大家会有不同的行为,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塑造一个共赢的制度,让大家来到这个人才集群中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能够既竞争又合作,从而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

施一公也认为,要有适合一流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和体制。他举例说,清华的生命科学学院在全校甚至全国第一个实行流动制、国际化、竞争性为基础的准聘教师聘用体系,同时形成服务制度,按照教授治学、行政理院、学术导向决定行政服务。目前,西湖大学也正在践行这一体系。

建言中关村

以“尖点”带动“雁阵”

40年来,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国家高新区在改革中探索与实践、在开放中学习与创新,走出了一条不平凡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推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和主要力量。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旗帜的中关村如何再出发?

科技部党组成员夏鸣九指出,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继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强化国家使命,从大到强,加速实现领跑,以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战略目标,重点营造世界一流的生态,培育世界一流的企业,发展世界一流的产业,建设世界一流的园区。

刚刚结束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让众多“村”内企业信心大增,也成为参会嘉宾热议的话题。

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看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营造一个适合民营企业发展、成长的市场环境,形成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下一步中关村将以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和水平为核心,以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为导向,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加快智慧政务的建设,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特别是要充分运用中关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加强服务企业,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让广大的创新创业者切实感受到服务的高效与公平。”

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表示,中关村过去30年为什么有这样的状态,除了政策、高校和人才外,最大的一点就是包容,允许各种各样有才能的人在这里尽情施展和发挥。“希望接下来的中关村更要弘扬包容的态度,中关村必须从一个概念性的区域变成具有平台性思维的息壤,中关村应该是一个超级IP,应该成为推动创新的超级IP。”

北极光创投创始合伙人邓峰也坦陈,好多人认为中关村和硅谷差不多了,其实很多地方没有学到精髓。

“举个例子,我们的人才数量很大,但是我们吸引的很多是海归,能不能吸引全球顶级的科技人才,比如说东欧、以色列、印度的都到中关村工作,这个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再比如,我们的风险投资可能数量上已经比硅谷要大了,但多是没有耐心的资本,投得很短期,而且我们的人才相对来说真的没有到硅谷那个层次上。”他说。

在翟立新看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关村将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推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融合促进,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包容审慎支持新经济发展,优化区域内营商环境,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责任编辑:申倩倩